有喜欢玩车的、有喜欢玩表的、有喜欢玩古玩的......玩鞋和这些也差不多,都是因为兴趣爱好,玩鞋可能是因为喜欢篮球;或者因为觉得好看;或者是因为时尚......
个人喜好~无需纠结
因为兴趣爱好啊,买跑车,换好表的大有人在
存在即合理
谢邀。
我家里条件一般,我开始喜欢玩鞋,是前任送我第一双鞋的时候
为什么会有人问这种问题呢?
因为鞋贵一点他(她)们还能承受,衣服裤子表贵起来就没他们什么事了。这是用较为廉价的资本来满足虚荣心,而且算是一种流行文化,所以不但有人喜欢,还有很多人喜欢。
因为喜欢鞋,就这么简单
【深度】我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总结出了六个方面的原因,听我慢慢说来。
经济稍好的大学生,手头一两万以内能玩的奢侈品就是鞋子了,
表的话这个价位太寒酸,并且有一大群高收入的社会精英和土豪同台竞争,压力太大;
车的话更寒酸
手机的话可玩性不高,况且上限比较低;
衣服的话也还行,所以潮牌很受欢迎;
珠宝核桃的话,太老气而且社会上有钱人玩的也多,当然也有玩的,不多,成不了气候
电脑或者音响的话拿不出去,没办法随身;
耳机的话,圈子不大,毕竟不能时刻带身上
相机的话,这个价位好镜头都凑不到,并且同样不能时刻带身上
手办的话,也是没办法戴身上,展示场景不够,但是毕竟可以发朋友圈,也可以摆宿舍,所以市场还是有的。
总结一下,一种产品在一个年龄段的人群能衍生出来玩的圈子,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经济要求:是这个年龄段能买的起的。鞋子的价格从几块钱到百万都不等,但绝大部分还是在100到10000,一万的鞋可以算壕了,大学生就算打工挣钱,一个月1000,一年也能壕一回;换作车的话,四年大学买不了一个壕轮胎。
2,尽量有壁垒存在,不会有太多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瞎掺和。 这个壁垒一般是跟年龄气质有关,比如球鞋,适合年轻人上学,不太适合金领上班,这样社会上就不会有太多竞争者。试想一下,假如年轻人喜欢玩表,但是可能只有极个别人买得起江诗丹顿等一线品牌,大部分人只能玩DW或者卡西欧,玩来玩去,出了校门随便一个老板的劳力士就让绝大部分人自惭形秽,还玩得起来吗;商业男士的皮鞋好的随便也能上万,但不会有大量的人去花一万买双运动鞋,不是没有钱,而是运动鞋缺少广泛的应用场景,也不符合这些人的气质,试想一下,你的父辈之间玩AJ,讨论椰子,是不是很违和
3,这个产品在这个年龄段应用场景要多,而且与这群人息息相关。比如可穿戴的东西
4,这个产品有较大的价格区间,可选择空间大,可比较。比如在家庭主妇圈,包包算得上价格区间大,可比较;加碘盐就够不上这一条,可玩性太低;这一条对于年轻人来说,篮球鞋就可以算,篮球就不符合。
5,这个产品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品味喜好。再拿家庭妇女圈来说,不同口红和化妆品可以反映不同人的喜好,容易成为谈论的话题,而不同的锅铲就不具备这个属性。
6,产品买回来之后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假如你花同样钱买回来的不是一双2000块的球鞋,而是一只2000块的球拍,那你必须玩得很6,通过训练打的很好,付出很辛勤的汗水,才能获得快乐,这比起买来穿上就可以的球鞋相比,成本太高了。
以上六点,基本上可以全部概括了
现在我们分析了一半,继续分析:
大学的时候,接触过很多玩鞋子的,玩潮牌的,一部分玩耳机的,一小部分玩核桃的,极少部分玩相机的。这个玩可以理解为以此为乐,喜欢这种消费品的文化,并且有圈子可以交流,这些是年轻人围绕消费品形成的圈子,恰如中年男的车圈表圈酒圈,都市女的包圈,老年男的古董玉石核桃圈。
现在就谈谈我的认识吧。因为我是学经济的,我对此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初我对于鞋圈的文化很敬畏,毕竟,自己不富裕,买双鞋花大几千,我是拿不出来,让我觉得非常羡慕,自己非常渺小,就更别说理性批判了;
后来对鞋圈是鄙夷的,因为我热爱长跑,还参加马拉松,在备战马拉松的时候,我了解了亚瑟士跑鞋,这让我十分着迷,于是为了跑好马拉松,我买了双入门版,花了400+,亚瑟士的缓冲和包裹的专业性让我惊喜不已,后来就用打工挣的钱不断买入,但都是因为前面一双穿出问题再买的(我当时跑量很大),而且都是为马拉松准备的(半程为主,全程很少跑),所以也算为爱好投资了吧。大三那年买了双GT2000,花了折后1200,虽然心疼,但是很开心,但这双鞋穿出去,不说价格的话并不被鞋圈的朋友看好,纯粹是一双默默无闻的鞋。然而形成对比的是,同宿舍偶尔跑步的买了双椰子,成为了superstar,广受鞋友关注。但从跑步来讲,尤其是专业性方面,跑步鞋椰子真的连gt2000的弟弟都不算,所以那个时候对于鞋圈的敬畏瞬间荡然无存了,在我心目中,鞋圈成了愚昧、跟风、人傻钱多的人的一场闹剧,这一刻,土老帽不再是我,而是鞋圈那群人
再往后,大三下学期,自己手头挣的钱多了,开始慢慢注意自身形象的投资,发现自己的穿着很土,尤其是作为社团头目,要经常露脸,所以有了需求;在舍友的指导下,买了三叶草的衣服,但是花了好多钱,实在是心疼,所以为了知道三叶草到底为什么贵,开始了解三叶草,慢慢的喜欢上了这种风格,以及穿着在人前体面的感觉,以至于喜欢上了这个牌子。所以三叶草打折店小白鞋价格低到700的时候,果断入手了,这个时候,再结合第二阶段我对玩鞋圈不屑的感受,我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
这种购买产品形成爱好圈子的现象,之所以能够形成,是买卖双方共同促成的,首先产品符合条件,就是前面说的那六条;其次买方有相应的心理需求,最后卖方发现市场并不懈努力,构建了可玩的价值体系。一双鞋,凭什么可以卖这么贵?为什么有人趋之若鹜?
其实,买家买的不仅仅是鞋子本身(舒适度,实用性,专业性),更是买的一种文化和态度,买的是自己品味的体现。就好像,我放荡不羁的性格无处安放,买台普拉多去草原狂奔,发朋友圈晒;你喜欢精致有品味的生活,花几万块去欧洲瞻仰巴黎圣母院的画作,都是花钱买自己高兴,没有谁有资格批判谁,我并不反对。但是任何东西,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如果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盲目跟风,并且因为这个喜欢,反而影响了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上指出,人际关系是人快乐的重要源泉,一双潮鞋,一身潮牌,在人群中就能成为最靓的仔,获得同样喜欢潮牌的女生的关注,有了相互姐接触的入场券(哇,咱们两个品味相同诶,好喜欢你这身搭配),获得哥们间羡慕或赞许的眼光(Hey man,我懂你),给自己增加自信,想想这些,这些钱花的值!
但我个人,还是倡导理性的消费。何为理性?在消费上,理性我觉得是由回报决定的。假如你大学节衣缩食狂热买鞋,获得了一定的心情愉悦。等毕了业,进入职场,你发现有一套定做西装和皮鞋才更体面,这个时候,以前的鞋子和潮牌的边际效应锐减,当初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咬咬牙买定制,买机械表,买好车,买好房。
这么一想,如果当初玩球鞋的好几万改玩表,是不是更理性?未必,一块名表,一身破烂,你说表真,但是别人未必相信,所以带不来多少快乐。况且,表的圈子在大学太小,幸福回报指数不怎么高。
(插一句,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有一个评判标准,是可不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或者充当资产。现实情况是,如果哪天你破产了,把你的资产抵债,这个时候房子车子管用,奢侈品大多银行不收,奢侈品卖的是故事,但是银行大哥太直男了,不买这个账)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相较于买球鞋更理性的消费呢?答案是有的,我讲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小提琴十级,拉的那叫一个好听,晚会舞台上少不了他的独奏,他成了人群中最靓的仔,也吸引了一大票粉丝,好多女生或暗恋或表白,这小子哪是在找女朋友?分明是在选妃,在我们单身的时候,就早早抱得美人归,说实话,在大学,一个漂亮的女友,是你最值钱的奢侈品,一众男生羡慕得死去活来;而且,很多男生以认识他为荣“奥,你说那小子,小提琴确实很棒,就住我隔壁床,我们一个宿舍的呢,人家小提琴十级呢”。
听到这,你是不是心动了?当时很多人慕名找他学琴,说白了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但你知道吗?这小子从6岁开始学琴,学了十几年,并且人家一个琴2万多,贵的一匹,学习周期长,难度大,投资大,怎么算怎么不划算。然而真的不划算吗?他的这个本事,只要不落下,可以跟他一辈子不贬值,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到了单位,且不说艺术给他带来的快乐无与伦比,单单是附加值,都足够让他非常有吸引力了,女孩子喜欢,男孩子羡慕,走哪都发光,这跟玩鞋比起来,值么?
有句话说的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以我的建议是,更深入的投资自己,同样是要花很多钱,用来玩好一门外语也行,玩好一项技术也行(比如买相机拍照),玩好一门乐器也行,投身一项体育运动也行(几乎任何体育项目要玩好都要花很多很多钱),学好了,钱花了,花得值。值在哪?更有逼格,回报更大。因为这不仅仅是花钱那么简单,买球鞋,花钱就能得到的快乐,太浅薄。把钱画到培养一项技能上,花了钱不算完,还要花精力去学,学好了才算。这个时候,你的快乐球鞋党想象不到!
相比于时尚弄潮儿,我更羡慕一个人小提琴十级,更羡慕一个人打羽毛球打的好可以参加小比赛,更羡慕一个人照片拍的好能收稿费能拿小奖(这个不算,这个是我自己),更羡慕一个人英语流畅到可以给旅游团当翻译赚外快,更羡慕一个人熟练掌握Adobe全家桶随随便便参加设计大赛都能拿奖,这些人也在花钱,买球拍大几千不眨眼,买相机讨论拍人像用50定还是85定,佳能5D还是尼康D810,买笔记本做设计是花一万五买Thinkpad还是咬咬牙上Macbook pro,他们也花钱如流水,壕气冲天,但他们让我更羡慕,因为相比于单纯因为会买鞋展现的品味和审美还有靓丽外表,他们更牛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