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通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疫情防控资讯 >  用短视频和直播记录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在抖音电商拓新市场 直播漂流长江2400公里,我差点丧命


用短视频和直播记录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在抖音电商拓新市场 直播漂流长江2400公里,我差点丧命

发布时间:2024-09-25 11:57:39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用短视频和直播记录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在抖音电商拓新市场 直播漂流长江2400公里,我差点丧命 

用短视频和直播记录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在抖音电商拓新市场

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是春茶交易最活跃的时候。“明前茶,贵如金”,爱茶的人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3月春意盎然,万物生机勃勃,此时茶树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但采摘数量少,尤为珍贵。这段期间,也是老谢家茶第四十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谢四十,最忙碌的时候。“披身显毫、芽尖似峰”,这个产于安徽黄山的茶叶品种,一直在中国名茶榜上有名。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黄山毛峰本身的制茶技艺颇为繁复难学。谢四十6岁起跟着父母采茶,14岁学制茶,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终于把这门技艺掌握透彻。

制作黄山毛峰的谢家,能上溯到隋朝仁寿元年(601年),距今1421年。千年之间,谢家人始终传承着最古老的制茶工艺。当传承到谢四十这一代时,他将这份工艺进行流水线数字化的创新。但这还不够,在大众看不到的角落里,这位67岁的老人一直在努力适应现代的节奏与生活,希望能把黄山毛峰及其非遗技艺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黄山的茶农,一辈子靠山吃山。但其实,只有让大家知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黄山毛峰的非遗技艺的传承,才不会断。”本期显微故事讲述了谢四十和黄山毛峰背后的故事,这一名茶背后,少有人知的非遗制茶技艺,是如何在当下传承与创新的。

谢四十的一辈子都扑在了这件事上,而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黄山毛峰及其技艺的想法,也终于借抖音电商等平台有了新的发展。

以下是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你和黄山毛峰之间,有1800米的距离

三月中旬前后,是黄山茶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

每天凌晨2、3点,茶农们就起身,背上背篓,打上照明灯,连跑带走地爬上1800米的高峰,去采摘毛峰的嫩芽。

黄山山势陡峭,满山草木葳蕤,而茶树只被种植在每座陡峭山峰上一些小块的平坦土地上。

这里的茶园是零零星星的,采摘鲜叶,需要漫山遍野地跑,从这座山头到那座山头,从这片茶树到那片茶树,茶山短则爬半个小时,长则爬一个多小时,大量的时间都在路上。

即使是到了茶树区,也不意味着能摘到毛峰嫩芽。

尤其是明前茶,是茶树在头年秋季萌芽、冬季休眠,开春再生长的嫩芽。所以,茶农要到每座茶山上寻找极少的一芽一叶初绽的嫩芽采摘。

每年头波采摘制作的黄山毛峰,数量少之又少,成本非常之大,品质非常之珍贵。

通常情况下,茶农好几座山峰跑遍,跑上一整天,也只能得到几两鲜嫩的芽头。

待茶农把采摘到的茶叶交给谢四十后,谢四十又如“接力赛”一般继续制作黄山毛峰,而制作一杯正宗好喝的黄山毛峰,制作技艺是非常有讲究的。

谢四十首先要把收来黄山毛峰鲜嫩芽叶进行摊凉,然后将摊凉的鲜嫩芽叶采用“三道炒茶”、“三道揉茶”、“三道烘茶”的传统技艺精心制作。

第一道高温快炒,用高温快速炒去茶鲜叶中的表面水分,同时炒去茶鲜叶中的青草气味。

第二道是中温慢炒:将高温快炒的茶叶用中温缓慢地炒去茶鲜叶中的表层水分,同时炒出潜在茶叶中的表层香气。

第三道是低温炒香:将中温慢炒的茶叶用低温再慢慢地炒去茶鲜叶中的深层水分,同时炒出蕴藏在茶叶中的内在香气。

揉茶同样有讲究:先要轻轻揉捻茶叶,在增加力道揉破茶叶的角质层,最后再放轻力道轻揉,让茶叶成型。

谢四十用了一个比喻,“茶叶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都是被‘封印’在茶叶的角质层里的,必须把这层角质层揉皱,在冲泡的时候茶叶的营养和香气,才能都被激发出来。”

第一道是轻揉:将炒香的茶叶轻轻地缓慢地把茶叶揉成雏形。

第二道是重揉:将已成雏形的茶叶加力重揉,揉破茶叶表面的角质层,同时把茶叶揉成成条的形状。

第三道是再轻揉:将已成形的茶叶缓减力度再慢慢地轻揉,从而进一步固定茶叶的形状。

但这个过程中,到底要用多大的力气,茶叶要揉成一个怎样的模样,全凭手感和技艺,很难形成一个固定化的标准,这也是谢四十可以成为黄山毛峰非遗手艺人的关键所在。

每一次动作,力度,过程,他都严格遵守传承多年的技艺,把经验融合于心与力,在茶叶中流传这数百年不变的风味。

最后,焙茶又是三道工序,第一道是高温快烘:将揉捻好的茶叶用高温快速烘去茶叶中的表面水分,同时经快烘烘提出茶叶中的鲜灵气味。

第二道是中温复烘:将高温快烘的茶叶用中温缓慢地烘去茶叶中的表层水分,同时经复烘烘提出茶叶中的醇厚气味。

第三道是低温提香:将中温复烘的茶叶用低温打老火提香的方法再慢慢地烘去茶叶中的内在水分,从而进一步烘提出茶叶中醇厚馥郁的气味。

和炒茶很像,这个步骤也是为了拔除掉茶鲜叶里的水分,通过对温度的调节和渐进的步骤,让茶鲜叶里的水分消失,毛峰醇厚的香气被烘提出来,才算完成。

最后,还要进行创新六道分级的精选,通过生产线筛选、风选、机选、色选、人选和二次风选剔除碎茶,从而达到一杯高标准的正宗黄山毛峰茶。

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下旬,谢四十都会在加工厂里一步一步地看着毛峰从一批批嫩叶变为成茶。

在这个时段,他每天6点钟就要起来,一直在工厂忙到10、11点。今年67岁的他,把一辈子心力都放在了做茶上。

一个茶农的“创新之路”

谢四十是黄山富硒乡的茶农。在黄山的周边,各个区县都有名茶,比如祁门县的祁门红茶,太平县(今徽州区)的太平猴魁,以及富溪乡的黄山毛峰。

这里种茶、制茶的历史传承悠久,茶农家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去采茶,从上学时就学制茶,谢四十也是其中的一员。

制作黄山毛峰的谢家,能上溯到隋朝仁寿元年(601年)。谢四十的祖先谢彦俊在古歙州歙西中鹄乡谢村开始开山种茶、制茶,并以“谢”氏为茶号卖茶,从此诞生了“老谢家茶”。

此后,老谢家茶代代相传,在二十一代传人时形成了“三道炒茶、三道揉茶、三道烘茶”的制茶技艺,这一技艺就是谢四十如今所用的“谢氏炒焙法”的雏形。

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一专门针对黄山毛峰的传统制茶技艺持续传承和演进,在如今变得规范,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黄山毛峰,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2008年,这一技艺也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谢四十是它的第四十九代传人。

图 | 谢四十在介绍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获得过程

但想要将这门技艺学到位,却并不那么容易。

谢氏炒焙法的重点在于“看茶制茶”,通过看色泽、闻香气、手抓感受含水率的方式来确定毛峰是否制作的足够好。

所有的步骤,都并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标准,反而更倾向于感受。基于感受判断这批茶叶的炒、揉、焙等工序是不是达到了相应的效果,是不是让茶鲜叶能正好处于一个「刚刚好」的临界点上。

这些感受,只能通过大量的接触、练习,以及不断地琢磨才能形成这种本能。谢四十从14岁时学制茶,但直到20年后,他才算真的把这门手艺学明白了。

但在那时,谢四十这门好不容易学来的手艺,却没有用武之地。

谢四十接手茶园时,正值计划经济时代,当地茶农都是在5月开始集中开采茶叶。

他们白天6、7点上山,采上一整天的茶,晚上回来又急忙制茶,几乎忙到天亮。看茶即采,回家用大铁锅一翻炒、粗糙地揉捻、烘焙,就算完了,拿去市场上“走量”。

但这一时期的茶叶,因为错过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采出来的茶叶不嫩,品质不高,所以只能作为给花茶做底。

那时谢四十就觉得,这太辛苦了,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提高茶农卖茶的单价,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一点呢?

1993年,在黄山市,谢四十动员大家赶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芽头,并将这些嫩芽交给他来制作。

当时市面上收购毛峰的价格是30元一斤,但谢四十直接提出给茶农40元一斤的收购价,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此外,为了让毛峰春茶长得更好,谢四十还提出在6月份就将茶树全部拦腰砍断。

黄山大叶种长势极快,6月砍下后,只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茶树就能重新长到一米多高。冬日,茶树休眠期还会积蓄营养物质,次年春天嫩芽经历了三个季节的积累,品质极佳。

在谢四十的带领下,黄山毛峰不仅保证了产量,还全面提升了品质。但仅有谢四十一人,很难完成整个茶叶产业链的升级,他必须创新,无论是生产、还是市场传播。

1993年,谢四十首先研发了机械坊,用滚筒式炒茶机、电动揉捻机,烘茶机等设备替代人工。

2006年,机械坊所能承担的产能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谢四十又再次创新,将机械坊改造成流水线加工厂,并在2022年将产业链各个流程数字化。

设备只是工具,但要做出好的黄山毛峰,其根本依然是掌握好黄山毛峰的传统技艺。

“黄山毛峰的制作要个人感受,但做到这一步的人很少,”谢四十说道,“有些跟了我三十多年的徒弟,如今也还欠一点火候。”

这让谢四十倍感焦虑,尽管制作更多黄山毛峰投入市场,毫无保留地将制茶技艺传授给徒弟,可以完成这项非遗的传承,但它的速度太慢、所能影响的人也有限。

“只有向大众普及、被大众认可,黄山毛峰制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至于真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非遗最好的传承是“走向大众”

当下,带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一代接受,如国潮,古风衍生产品,或国产品牌等。

但是,这些进入大众眼帘的产品大部分仍是快消品,茶叶这个古老的品类、制茶这门古老的技艺,还未完全进入大众的视野,与当下的年轻人发生碰撞。

谢四十想到了短视频、直播这一如今正火的方式。

在茶叶这个古老的品类里,很多非遗走不下去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品类太小众,无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里,花费数十年的功夫,耐心地学习一个技艺。

“非遗技艺最好的传承,首先它要活得好,然后还要让人了解、知道,并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谢四十说道,“只有越来越多人喜欢它,不断改进技艺,非遗技艺才能货真价实地传承下去。”

在这其中,谢四十找到了抖音电商连接消费者和茶之间的通道。

为了帮助非遗技艺的传承,抖音电商推出了“好艺知时节”的专项活动,将24节气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在每一个节气到来时,邀请不同的手艺人走进直播间,为消费者介绍相关非遗技艺和故事,推荐手工商品。

清明时节,也是新茶上市时。4月4日,谢四十也通过抖音@老谢家茶茶叶旗舰店 直播讲解了非遗技艺。

谢四十的儿子谢锋印象很深的是一次抖音电商开展的培训。

在那次培训中,抖音电商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如何创作更好的品牌内容,并打通了他们和达人之间的对接通道。

过去,茶农只采茶、制茶,虽然知道互联网,但从来没有深度思考过应该如何用互联网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传递出去,那次培训给他带来了很多启发。

现在采茶季,谢家茶的工作人员会早上6点钟开直播,跟着茶农一起去采茶,黄山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茶农采茶、制茶的全过程,都通过直播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图 | 谢四十现场展示炒茶过程

早上开播时,会有观众特意等在6点钟起来看,对黄山的自然风光、采茶的艰辛、制茶的繁琐,感到惊讶。

这些观看,对普罗大众了解黄山毛峰,了解它背后的非遗传承技艺,其实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觉得黄山毛峰苦涩,不好喝,是因为市面上大部分黄山毛峰都没有选到好的原料,没有用传统技艺来制茶,”谢四十说到,但通过抖音电商,粉丝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黄山毛峰真正适合生长的环境,不仅爱上茶,也开始懂茶,会筛选茶。

“只有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懂茶,才能让他们爱上茶叶,才能珍惜茶叶的非遗技艺,真正帮助黄山毛峰的传播。”

尾声

谢四十已经在黄山毛峰的传承上干了一辈子。

他自认也只是一个茶农,他能做的也只是从自己出发,让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传统技艺能为大众所知,并把这一传统技艺,持续地传承下去。

发布于:天津


直播漂流长江2400公里,我差点丧命

上世纪80年代,长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漂流运动。

这场漂流热由一个美国人掀起,探险家肯·沃伦组建了一支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被美国媒体称为“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1985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的摄影员尧茂书决定抢在肯·沃伦之前出发,“中国人的长江,应当由中国人完成首漂”。

但7月,漂行1270公里后,尧茂书“龙的传人号”橡皮船被发现扣在金沙江通迦峡的岩石上。尧茂书彻底消失在江水里,年仅32岁。

国人被尧茂书的故事激励,民间自发组织了多支漂流队,成员大多没有漂流经历,凭借一腔热血试图征服长江。

每当漂流队靠岸,沿岸的居民都举办了盛大的招待宴会欢迎漂流成员。

这场举国轰动的长江漂流运动,以中美队放弃、中国洛阳队成功到达入海口告终,期间伴随十多人的牺牲。

30年过去,34岁的文竹早决定孤身一人从长江上游漂流到入海口。只是这次漂流,不再是宏伟的叙事,而是一位普通人,想要挑战长江的冒险传奇。

6月中旬,文竹早在长江的金沙江段独自漂流,他一人坐在3米长的充气船里,一桨一桨向前划行。

白鹤滩水电站下游,江面急流涌动,即使文竹早小心行驶船只,仍然被一米多高的白浪拍落下水。充气船被水浪掀翻,船和物资都在江水的推动下离文竹早越来越远。

这天出发前,文竹早望着奔涌的江面发怵,他录视频时笑着向镜头加油,没多久水就漫入小船,入水四十分钟后果然被掀落在江水里。

金沙江水温度只有十五度左右。后来文竹早漂流到距离此处一千公里的四川泸州时,当地游泳俱乐部队长告诉他,成员在十九度的江水里最多半小时就需要上岸,否则面临失温风险。

文竹早独自在金沙江落水近两个小时。前二十分钟里,他放弃追船,尝试抓着手中的船包和船桨上岸,但江水撞击岸边的巨大冲击力一次又一次将他推向江中。

落水50分钟后,文竹早在冰冷的江水里失温,自救几次失败后,他甚至没力气用装在防水袋里的手机录制遗言。

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文竹早没时间怀念自己短暂的一生,他想着留在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只能在心里寄托对妻子的叮嘱、表达无法见到孩子长大的遗憾。

文竹早在江里自救

文竹早平静地接受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事情却迎来转机。

因为河道弯曲,文竹早处于靠近江湾内侧的位置,船靠近外侧,他利用所在区域江水流速更快的速度差向船游去,一把抓住船上的绳子。

他体力尽失,尝试了二十次才成功爬上船,将包里的衣服严严实实裹在身上仍止不住颤抖。

船只如何靠岸也是问题,微弱的体力对抗巨大的水浪,文竹早全靠肌肉记忆朝岸边划过去。

此时,救援团队早已注意到文竹早的情况,岸边十多名救援队员等候。文竹早听到远处的一声声呼喊,但没有力气辨别声音。

靠着最后一丝力气划到岸边后,船上的鳍在巨大的冲击力下直直插入泥土中。一名救援队员赶紧冲下来向文竹早递出木棍。

事后,文竹早送去锦旗,救援事件被当地媒体大肆报道。

这起落水事件发生在文竹早漂流长江的第十三天。他从上游往下漂流,一路成为新闻,为当地带来震动。

西沱古镇

时间回溯到文竹早出发前,他在6月3日晚上9点告别家人,从武汉出发,跨越了1600多公里在5日凌晨抵达四川省攀枝花市。

他计划从长江上游一路漂流到入海口上海,之所以将出发点定在攀枝花,是因为再往上为虎跳峡,此处漂流“非人力所能及”。

文竹早将长江漂流分为三段,第一阶段,他历时24天从攀枝花漂游到宜宾,行程800多公里,经过5座水电站。

历经高热、暴晒、持续降雨、急流、险滩、静水和落水自救.....行程远比他想象中艰辛。

文竹早在江边的剪影

7月8日,结束第一阶段的漂流后,文竹早休整数日再次出发。

他从宜宾合江门下水,历时46天行程1600多公里,漂流到武汉长江大桥南岸。

文竹早逐渐掌握漂流的技巧和节奏,漂流长江的梦想也完成一大半。按照原计划,他9月上旬开始第三阶段行程,从武汉漂流剩余的1300公里到达长江出海口上海崇明岛。

漂流的第三天,文竹早打开社交平台直播。前期有网友质疑他作秀,而如今回望2000多公里的行程,全靠文竹早一桨一桨地划过,他已经不需要在平台上自证。

“我在评论区看到至少不下一百次的回复是,你做了我从小想做的事情。看来,想要漂流长江的这个群体并不在少数,只是我出发了。”

文竹早儿时生活在湖北乡下,和朋友们总相约附近的河水里游泳。

在江边长大的孩子,对水一向有天然的亲切感。文竹早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好奇长江的上游、下游通向何处。

大学时,文竹早读到尧茂书的故事,看着前人真的踏出了梦想的第一步,自己也萌生出漂流长江的想法。

漂流长江前,文竹早积攒了不少其他类型的户外活动经历。21岁时,他从湖北十堰到陕西西安,独自重装徒步6天5夜。

向家坝水电站

上山前他寄宿在一户农户家里,主人告诉他,二十年前,小叔在外面放牛时被狼捕食,发现时内脏都被掏空,只剩下骨架和人皮。直到现在,附近的农户窗户和门外都裹着铁皮,以防野兽袭击。

在山上,文竹早晚上在山洞里休息,坐在生起的火堆旁一边取暖一边努力保持清醒。

即使睡觉也都为浅眠,半夜山洞外传来哗啦啦石头滚动的声音,文竹早立马从睡眠中脱离出来,浑身汗毛直立地盯着洞口。

文竹早前一年曾到达这条线路的某处山上,借用了一户独居人家的厨房。独居的爷爷用柴火为他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文竹早则为爷爷拍下一组照片,承诺之后会将照片洗出来送还给他。

爷爷离群索居地生活着,或许某天离世也没人记得,文竹早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一年后再次来到此地,将照片递给爷爷。

文竹早拥有超乎常人的行动力。

回想这次徒步经历,文竹早依然对半夜在山洞里无法入睡、被吓得战战兢兢的情形历历在目,但他将恐惧和害怕分为两种情绪,恐惧是对可怖的客观事实产生的自然情绪,害怕则是无法理性地对待恐惧、乃至丧失行事能力。

文竹早处理问题时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先预判、再规避、最后一步则是处置。他允许自己恐惧,但拒绝害怕。

34岁的文竹早认为自己和21岁时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年轻时候精力更旺盛、思维更活跃。这也是我现在急着出发漂流长江的原因,趁着现在的状态、情绪都稳定。恰逢其时,正好行动。”

文竹早驱车前往攀枝花

今年5月27日,文竹早决定开启漂流长江的计划。暑假孩子放假,以及自己的工作项目因意外被搁置,这两点条件都让文竹早有漂流长江的充足时间。

他没有漂流经验、未对这次漂流进行长期详细的规划、没有任何项目与团队的支持,甚至不曾经过专业人士的训练。

文竹早几年前买了一支小船,从购买至今下水不足二十次,只和家人们在平静的湖面上游过船。

他没有为漂流长江学习足够的划船技巧、应对江流的知识,连运动也只有半个月一次的篮球比赛。

提出想法的第五天,文竹早便起身出发,他的所有装备只有一支两三千元的充气船、船桨、背包、绳索、一把斧子、两把刀、拍摄器材、两套换洗衣物、一双军靴和一双拖鞋。

文竹早的船

“什么事情都不是准备好了再去做,最重要的是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普通的初夏晚上,文竹早向自己梦寐以求的长江上游奔去。

第一次下水时,文竹早站在江边犹豫片刻,这里的水域情况和武汉并不同,水温就相差至少十度。

出发和下水需要勇气,但划船一小时、半天后,勇气不再起任何作用,强大的内驱力驱动他一刻不停地向前划动。往前继续划动,是漂流长江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

文竹早每天安排很紧凑,早上七点起床,八九点出发,在江面上划行9个小时后,下午七点靠岸。划船为重体力活动,白天在船上时文竹早只能进食芒果、八宝粥等水分多的食物。

靠岸将船倒扣在岸边、行李放在船下后,文竹早开始找寻周围的旅馆,上游附近的旅馆均价50元一晚,来到中下游后,住宿价格提升到80元。

吃晚饭、洗澡、洗衣服、和家人打电话、整理拍摄素材剪辑视频,文竹早忙完一切入睡时已经凌晨两点。

高强度的漂流生活中,文竹早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

到故陵镇途中

长江上游每隔200公里就有一座水电站,前半部分为急流,进入库区后水流几乎静止。长距离河道风大多从上游往下游刮,在高山峡谷的地理环境加持下,风的威力增强,形成逆风逆浪的形势。

文竹早在急流段一天最多前进100公里,在静水段行程不忍卒看。

最艰难的那天,文竹早前方是收紧的河谷,喇叭口式形状的水面大大加快风速,小船顶着逆风逆浪往前划行。

文竹早尽全力地向前摆动桨板,船依然只能缓慢移动,一旦他停止摆桨,船立刻向后倒退。划行8个小时,前进距离只有14公里。

上岸后,文竹早感到自己体力完全透支,将船扣在距离水位两米的地方,艰难走到半山坡,在修高速公路的民工工棚过夜。

经历了旁人少有的艰辛,文竹早也欣赏到旁人少见的大自然奇观。

行进至离重庆市云阳县六七公里远时,文竹早远远看到整座城市模糊的轮廓被雨幕笼罩。天空落下的雨细且密,被风吹着斜斜地往下落,像无色的丝带。

文竹早缓慢地向县城划行,远方的乌云携带着雨水也向文竹早靠近,直到飘到他的头顶,雨水倾盆而下。夏天的强降雨伴随风浪大作,他坐在一叶小舟里随着汹涌的江水飘摇。

文竹早待在小舟上安静地欣赏眼前的一切,思绪飘到千年之前,或许千年之前的此时此刻,也有古人和他一样正乘坐在一叶扁舟里在长江上浮沉。

语文具有滞后性,小学初中在教室里背着古诗词却不知所云,在那时那刻,诗词却突然从脑海深处跳出来与眼前的壮阔景象连接在一起。

正如苏轼所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重庆湖北交界培石乡

经过三峡巫峡段时,文竹早所在的位置正是10元人民币背后印着的瞿塘峡,前方的巴东县被一大片厚重的云笼罩,隐隐约约正在下雨,文竹早越往前早清晰度越低,四周一片朦胧。

文竹早披好雨衣缓缓向前,远方的巴东县已经狂风暴雨,自己头顶的天空也飘着小雨,而在船头前方三百米处,有两道横跨峡谷两岸的彩虹。他停下回望,发现背后依然阳光普照。

文竹早相信古往今来一定有很多人和他走过一样的路,可能是船工为了生活漂流,可能是商人搭船到另一个地方售卖物品,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文竹早和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历史人物重叠。

尧茂书在漂流日记里写道:“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个现代人孤身进入无人区所遭受寂寞的痛苦,有时我简直要发疯。”

文竹早在上船后才意识到,漂流最大的困难并非是江流汹涌带来的危险,而是独自一人的孤寂。

金沙江上游的一段河谷中,前后左右杳无人烟,江面平静如镜子,没有一丝波纹。开阔的江面前方是逐渐收窄的河谷,远处的水线将天空和长江分割成两半,但清澈的江水完整倒映沿岸的两座山和天空的白云。

云南新滩镇

几个老旧的矿泉水瓶漂浮在水中,一半露出江面,另一半嵌在水里。它们好似被镶在银色的金属里,呈完全静止状态。

文竹早向前奋力划桨,掀起的涟漪从前到后慢慢地扩大,水面又重新归于平静。他停下动作,发现这偌大的世界除了自己的呼吸声没有任何响动,就像自己被关入了二维空间,脑袋一片强烈的眩晕感。

巫山县巫峡口江面

他第一次感受到害怕,这不来自于外部多么危险,反而是因为一切过于风平浪静,自己似乎被世界隔绝在外。

文竹早知道如何打破这一切,他重新拎着船桨继续往前划,周围如果安静沉默,那就让自己制造声音。

水面泛起涟漪的速度无法跟上船向前划行的速度,文竹早的前方仍然静止一片,大约二十多分钟后他才从这样不真实的景象里挣脱出来。

漂流刚开始的前几天,文竹早每天面对一模一样的景色,且手机总是没有信号,第三天他开始直播尝试和外界建立联系,但播四十分钟就因信号问题被迫下播。

从热闹的城市突然到达荒凉的水域,前面几天承受的体力和心理压力都没人诉说排解,文竹早在岸边崩溃地大吼,吼完把眼泪一抹又支着船向前。

随着直播,文竹早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漂流到重庆段时,粉丝迅猛增长。周围的粉丝热情请文竹早吃饭,原先的孤独感随着自己的不断适应和直播间的粉丝们逐渐被消解。

鬼城丰都,文竹早和粉丝

在江上,文竹早打交道最多的是各地海事处的工作人员,至少交流过20次。

在江津时,海事处的船只向文竹早靠近,向他宣扬相关法律法规、普及航道知识后,叮嘱他注意安全。

海事处完成例行职务后,都会向文竹早送去暖心提醒:“注意安全”和“有事给我们打电话”。文竹早感觉自己的梦想在一路上都得到了善意的支持。

在西沱古镇,文竹早观察航道情况等待过江时,西沱海事处行驶过来教文竹早辨认航道,并为他提供补给品。还有一次在秭归县城过江,附近的海事处用无线电通知过往的船只:一艘小船即将过江,请大家提前减速。

和海事处的人员分开时,文竹早与他们挥手致意。

人与人之间短暂的接触又分别,却在彼此心里泛起了久久不停息的涟漪,文竹早感受到自己的经历给予同样憧憬冒险的人们震动,而他们的好意也支持自己继续漂流。

夏天出发,并不是好决定。汛期和高温对文竹早都是考验。

在重庆时,文竹早经历了连续9天温度达到38度,和持续4天的降雨。即使面临暴晒和暴雨的天气状况,文竹早仍然开着直播一边对镜头讲话一边划行。

虽然文竹早只有一次严重落水经历,但汹涌难行的江面常常遇到。有时他听到几公里外传来轰隆隆的水声,高得打起卷的白浪一波一波往前拍。最惊险的一次,连着八个滩都卷着白浪。

文竹早的船用坏了两艘。

泸州南门口

出发前并没有做太多准备工作,在一桨一桨向前行进中,文竹早对周边的一切如数家珍。他记得上游每一座水电站的名字,记得沿路各地的特产:攀枝花铁矿、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曾经出现在地理书上的知识如数在他眼前铺陈开来。

经过西沱古镇时,文竹早看到古镇的广场正对着远方十几公里外的群山。夕阳从远山背后缓缓下沉,整个江面被洒满金色的霞光,站在广场的人们依偎在一起欣赏黄昏。

调关镇

漂流两千多公里,文竹早未曾见过一处河水排污口,反而惊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他亲眼见过两次濒临灭绝的白暨豚,还见到不少超过50斤重的大青鱼,欢快地跃出水面。

不远处,水禽虎视眈眈地从低空飞过,尝试寻找捕猎机会。

文竹早希望通过直播,向更多的人宣传三峡大坝和长江治理,“这是我们国家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时间成本去建设的事情,我亲眼见到治理的成果,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长江正在怎样发展。”

溪洛渡水电站

漂流刚开始没多久,文竹早在乌东德水电站与当地快70岁的老支书长谈。

80年代,长江漂流队曾划着橡皮船途经乌东德村,老支书还记得他们留着长长的胡子。

前两年四个昆明人也在附近漂流,因为滩涂艰辛,两位年轻人都葬命于此。

如今,文竹早也划着自己的小船,在宽阔的长江江面一点点远去。

这么多年过去,老支书始终如一地在江边生活,望着不同的年轻人带着冒险的野心,试图征服长江。

载着年轻人们的小船消失在天际线,但老支书知道,下一艘船,不久也会到来。

长江永远不缺故事。

*文竹早为化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货源通网 免费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