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十大品牌揭晓 办公家具仅圣奥等两家企业入选 重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国家具十大品牌揭晓 办公家具仅圣奥等两家企业入选 重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国家具十大品牌揭晓 办公家具仅圣奥等两家企业入选
近日,以“匠心铸品牌、创新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家具协会第七届四次理事会在广西贵港举行。会议揭晓“中国家具十大品牌”名单,其中办公家具行业仅圣奥和天坛两家企业荣耀入选。圣奥副总裁孟勇代表公司上台接受表彰。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屠祺表示,中国家具十大品牌的评选,是中国家具协会首次在行业开展“十大品牌”的评价工作,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国家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及打造闻名于世界的中国家具民族品牌。
据介绍,中国家具十大品牌的评价拥有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设有:品牌基础、质量管理、品牌建设、数字化管理、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等评价指标。入选品牌根据综合得分评定。
作为中国办公家具的头部企业,圣奥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入选“中国家具十大品牌”,不仅展现圣奥在中国家具行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奠定了圣奥在办公家具行业中的领跑地位和品牌优势。
坚守品牌初心,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产品
一直以来,圣奥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健康、环保、舒适、智能的办公商用空间整体方案。在办公家具行业内,较早的开展自主研发,成立以本土研发力量为核心的研究院,每年将不少于营业额的3.5%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与中国工程院李坚院士、吴义强院士共创“绿色低碳家具产业院士创新研究院”,在德国柏林、美国洛杉矶设立研发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成立智慧家具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探索美好办公新动能,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办公的需求。
在互联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圣奥依托生产、供应链优势积极开展全球优势资源整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布局,在全球建有六大生产基地,总生产面积近100万方。引进国际先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形成一键下单、精工制造、协同供应、高效配送的链动发展模式。圣奥海宁基地总监李顺荣介绍,以投资1500多万建成的智能装配线为例,客户下单后,一块块打完孔的板材“躺”着被依次送入智能生产线,随着机械手的挥舞加工,一个个立体带抽屉的边柜就“站”着出来了,每35秒钟即可装配完成一个柜子下线。
不仅如此,通过数字化赋能,大幅提升了柔性生产的能力,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践行品牌理念,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
圣奥坚持“把自然搬进办公室”的品牌理念。多年来通过国际性展会参展、海外新品发布、海外设计之旅、圣友荟等活动推广活动,圣奥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办公家具行业的顶级品牌,并蜚声于海内外。2023年荣登亚洲品牌500强榜单,品牌估值达368.98亿元。
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圣奥建立了“直经销并举 ”“国际化品牌+本地化服务 ”的营销战略。产品畅销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企业旗舰店、分子公司、营销网点三位一体的产品销售体系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截至目前,圣奥已服务了17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08 家中国500强企业。圣奥拥有全球最大、最具设计和艺术价值的8万方产品展示体验中心,陈列办公商用空间全场景样本。通过导入营销管理“双十条”以及“铁三角 ”服务模式,提供从方案设计、产品选型到交付体验、维护保养等一站式服务,让客户所见即所得。
弘扬品牌价值,助力共同富裕
圣奥科技董事长倪良正认为,企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当企业有些能力时,要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圣奥坚持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绿色经营和“无醛办公”,实施“零醛计划”“森林计划”,与合作伙伴构建“绿色低碳联盟”,以减少产品的碳足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双轮驱动。以产品设计为例,圣奥始终遵循“3R”核心原则,即Reduce, Reuse, Recycle,也就是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等方式设计绿色、环保产品,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企业公民,圣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公益慈善活动。2011年,在企业成立20周年之际,圣奥捐赠2000万元成立慈善基金会。自基金会成立以来,在助学敬老、扶贫赈灾、防疫抗疫等方面,累计捐赠1.85亿元,实施项目326个,受益人群逾23万。
此次入选“中国家具十大品牌”,表明社会各界对圣奥品牌的认可。圣奥将以入选“中国家具十大品牌”为契机,积极拥抱变化,通过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数字赋能和全球布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助力中国办公家具品牌在亚洲乃至全球加速崛起。
(来源:News快报)
重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转自:中国能源报
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其中指出,“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以下为原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构建
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24〕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4年7月30日
(本文有删减)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下简称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并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衔接,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二、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
(一)推动将碳排放指标纳入规划。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并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行统筹部署。“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二)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细化碳排放目标控制的工作举措、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十五五”时期,细化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三)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法规制度。全面清理现行法规政策中与碳排放双控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制度,纳入碳排放双控有关要求。
三、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四)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五年规划初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和功能定位、产业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将碳排放双控指标合理分解至各省份。各省份可进一步细化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压实地市及重点企业控排减排责任。
(五)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明确评价考核工作程序及结果运用方式,对各省份开展评价考核。统筹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重点,纳入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碳汇、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等指标。
(六)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推动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碳排放核算,指导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按年度开展碳排放情况分析和目标预测,并加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协同。2025年底前,指导各地区开展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工作。“十五五”时期,指导各地区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十六五”时期及以后,推动各地区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刚性约束机制,实行五年规划期和年度碳排放预算全流程管理。
四、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
(七)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作用,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合理划定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范围,依托能源和工业统计、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数据,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
(八)建立行业领域碳排放监测预警机制。摸清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底数与减排潜力,常态化开展碳排放形势分析监测,对碳排放增长较快的行业领域进行形势预警,并视情采取新上项目从严把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严管控、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从严管理等措施。条件成熟时,将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管控要求纳入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五、完善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制度
(九)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制修订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规则标准。制定出台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将碳排放管控要求纳入现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落实节能降碳管理要求,加强能源和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检定校准。
(十)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提升报告与核查水平,推动履约企业减少碳排放。健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扩大支持领域,推动更大范围减排。加快健全完善绿证交易市场,促进绿色电力消费。
六、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
(十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将有关审查评价意见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以及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十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水平进行预测和评价,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
七、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十三)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对产品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明确统一要求。按照急用先行原则,聚焦电力、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煤化工、动力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
(十四)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定期更新发布机制,为地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准数据。行业主管部门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探索建设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十五)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组织有条件的城市聚焦重点产品开展先行先试,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
八、组织实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方案,按照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持续夯实工作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强化调度督促和推进落实,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及时优化有关任务举措,抓紧补齐制度短板,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宣传解读和教育培训。重大事项及时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