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通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疫情防控资讯 >  复盘洛阳古都热潮:国产IP宇宙迎来新可能 对里斯本丸历史的打捞与复盘,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犀利烛照


复盘洛阳古都热潮:国产IP宇宙迎来新可能 对里斯本丸历史的打捞与复盘,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犀利烛照

发布时间:2024-10-01 12:01:23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复盘洛阳古都热潮:国产IP宇宙迎来新可能 对里斯本丸历史的打捞与复盘,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犀利烛照 

复盘洛阳古都热潮:国产IP宇宙迎来新可能

??深响原创 · 作者|祖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名臣司马光的这句诗穿越千年仍然在应验。随着《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登场了!洛阳》《风起洛阳》等节目、剧集先后上线,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这座千年古城。

尤其剧集《风起洛阳》的播出,更为全面、沉浸式地向大众展现出了洛阳的山河之美与文化底蕴。

剧集收官以后,关于洛阳古都的繁华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风起洛阳》掀起了一场“河洛文化热”。百里二郎与高秉烛相遇时喝的羊汤、王公贵族宴会上的洛阳流水席、麻咸香辣的胡辣汤成为最为流行的地方特色美食;伊水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的雍容微笑、白马寺的树、南市的牡丹,更是成了热门观光打卡景点。

前段时间人民文旅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榜单中,洛阳市斩获第一。对于影视IP带动洛阳城市的热潮现象,新华社对此评论道:借影视作品的传播,将深受年轻人的娱乐形式叠加进洛阳这一古老的文化地标,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剧集中的“流水席”

去年五月爱奇艺正式公开洛阳IP“一鱼十二吃”商业模式,随着过去半年剧集、综艺、漫画、纪录片、动画的上线,“十二吃”中已经完成了“五吃”。接下来,《风起洛阳》主题剧本杀、VR游戏预计今年3月后改造完毕,主题酒店也将于今年年底落成。

洛阳IP作为爱奇艺华夏古城宇宙打响的第一枪,为中国IP宇宙的构建探索出了一条可复用的路径:洛阳文化本身的丰富性、视频平台用影视内容传递中华文化的能力、洛阳政府提供的支持,“文企政”三方融合下打开了文化产业的新商业局面,也向大众重新介绍了洛阳城市的新名片。

IP新解法:文企政融合

纵览古今中外,影视IP热播带火线下文旅的案例俯拾皆是。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君临城”的取景地杜布罗夫尼克一直保存着中世纪古城风貌,“权游”热播之后,当地旅游部门充分开发剧集的影响效应,推出“成为电影明星的一天”、“文化和遗迹”等系列主题游线路,让古城成为剧迷们争相朝拜的一方“圣地”。

在国内,《还珠格格》的热播让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旅游景点;古装剧集《延禧攻略》晋升为“爆款”之后,更是让此前人迹罕至的延禧宫人满为患;《隐秘的角落》不仅带火了“爬山梗”,还让广东的临海小城走进大众视野。马蜂窝数据显示,开播近一周内,取景地湛江的旅游热度周环比上涨261%。

不过,相比起剧集火爆之后的“顺势而为”,《风起洛阳》带火洛阳城更像是“酝酿已久”。《风起洛阳》作为洛阳IP的其中一环,文、企、政三方融合助推,让整体的IP规划更为前置和明确。

文即洛阳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文化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原著作者马伯庸曾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了对洛阳文化的喜爱,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才下笔落成了《洛阳》。“研究中国历史,不可能绕过洛阳这座城市,我对洛阳这么多年的兴趣和热爱,终于厚积到了一个薄发的程度,才开始创作小说”。

有了丰富的故事作为基底,文化IP的缔造还离不开作为操盘手的平台力量。

打造IP宇宙,是国内内容从业者共通的梦想。洛阳IP是爱奇艺在构建华夏古城宇宙上的初步实践,集合了漫画、综艺、剧集、纪录片等多样的内容形态,也有体验店、剧本杀、艺术展等多元的线下业态,虽然内容形态多元,但又贯彻着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这背后是主导者对IP全盘布局、整体规划的能力。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风起洛阳》总制片人戴莹曾表示,在开发《风起洛阳》过程中,初期跟纪录片团队和动画团队分享了故事线路,所以在动画故事线中穿插了百里弘毅前史;纪录片部分第一篇章详细描述了不良井、不良人,在与剧集相互联动的同时,也能帮助观众更为了解古城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和内涵。此外,漫画、综艺、剧集、动画均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先后上线,“洛阳IP”声量得以最大化释放。

再具体到剧集的呈现中,作为“洛阳IP”的核心,剧集在内容及制作上也是团队们的心血凝结。《风起洛阳》是爱奇艺自制的头部剧集,从筹备到上线平台深入贯穿到项目的全周期。据了解,自2019初确定项目之后,平台方与编剧反复打磨与探索剧本故事线,一年半的时间共修改了27稿;剧本确认之后,美术组、主创团队多次奔赴洛阳实地“踩点”,了解盛唐时期的洛阳文化以及建筑的底层逻辑构建。

据剧集另一出品方留白影视创始人徐康讲述,整个剧目用了5000多套自己做的古装、5000多个饰品、1.5万多个场景道具。其中剧集中的主要场景之一南市,在横店做了1.4万平米实搭的外景;为了更为逼真地呈现出底层人民的阴暗及压抑感,另一主要场景不良井则是在室内搭了4500平米的建筑。

在剧集上线之后,为了推动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河洛文化及中华文化,《风起洛阳》也被发行到中国港澳地区、日本、韩国,以及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借用平台的力量实现“文化输出”。

当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这座千年古都,政府力量与商业力量的紧密配合下,洛阳也做足了准备来迎接世界各地的关注。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大鹏介绍,通过各种创新,推出青年人喜欢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助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让洛阳有更多的网红打卡地和爆款产品。

而且,在剧组拍摄时期,洛阳政府就积极配合剧组要求,提供洛阳城历史数据以及相应专业的指导,在剧集上线期间,也邀请剧集的主演之一、洛阳籍演员王一博来担任洛阳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对于洛阳城市文化实现更精准、广阔的输出和传达。

IP不好做、IP宇宙同样也需要不停地探索及打磨,洛阳IP长线助推洛阳城文旅火热的背后,是文、企、政三方的融合及助推。这也意味着,作为能够传达优质传统文化的载体,IP在开发及商业化模式上仍然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

洛阳IP的行业价值

耗费如此精力和心力来打造IP宇宙,值得吗?

IP这个概念在国内落地了多年,造就了顶级的荣光,也经历了泡沫的破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滥制IP对于行业、观众、IP本身都是一种损耗。当下影视行业正迎来提质减量、以长期主义塑造精品的新拐点,IP的价值被重新认识,此时“洛阳IP”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行业在未来IP的开发上提振信心。

从平台视角来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基于好内容来选择视频平台,很少养成对平台本身的“忠诚”,各大平台在内容上投入重金,但用户的注意力可能仅限于一部剧、一部综艺的时长。因此,有着持续性与丰富性的IP,或许才是增强平台的差异化的核心。具体到洛阳IP的实践中,爱奇艺专业内容业务群(PCG)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表示,以多个内容形态来讲述一个古城传奇故事,正是平台创造力、组织协同力、技术力以及影视工业化的一大体现。

影视行业又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长制作周期、爆款的不可复制性、影视制作总有时间差、做项目就是清零的过程很难从中复用经验和资源等等,但IP宇宙的打造,则一定意义上可以通过纵、横的深度挖掘,让一个IP经过多次市场印证,从中养成内容的抗风险能力。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层面的增量价值之外,IP宇宙还为困扰长视频平台的商业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解法。

但凡提到IP的商业化价值,迪士尼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例子。迪士尼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培育出了米奇、唐老鸭等长线IP,同时也是基于长久的IP孵化经验,让用户对单一IP的依赖发展成了对迪士尼本身的可持续情感消费关系。比如无作品、无IP的顶流女星玲娜贝儿即便是“空降”,也发挥出了不容小觑的商业能力。

而国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神话宝藏,则为IP开发者们提供了可开发的素材宝库。

某种意义上,“洛阳IP”就向行业示范了传统文化IP该如何取材、如何使用。就剧集而言,《风起洛阳》的授权方洛邑古城景区提供了集中的IP落地空间,饮食、住宿、游玩等方面均和剧情联动,推出了主题酒店、剧本杀、VR全感电影等线下实体,这样的开发玩法均属于IP增值产业链的环节,通过线下线上,虚拟现实联动,延长IP声量及消费周期。

多元化的内容开发形式下,围绕洛阳IP的各类衍生品及联动创造了更多的商业化增量,比如综艺《登场了!洛阳》与博礼文创联合出品的考古盲盒;剧集《风起洛阳》联合擎苍手办工作室推出剧中主演的Q版手办“紫微花重”,与汉服品牌汉尚华莲上线联名款服饰。粗略统计,洛阳IP合作的品牌主近20个,爱奇艺也借此实现了“广告-会员-IP”三足鼎立的商业模式探索。

不过,IP宇宙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信手拈来,需要对IP进行多维的考察,并且平台、行业、用户要理性参与其中。

比如洛阳IP中的“一鱼十二吃”的商业模式,只适合于少数的项目及IP,因为这需要大规模的商业力量去扶持,而且故事本身也要有厚度、有延展空间,IP具有专属性,并非分散在各地。

多种不同的故事呈现,但由同一个世界观串联,这是To C视角理解的IP宇宙,再进一步,IP宇宙的打造还需要主导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和综合性的把控力,能够联动多种内容形态、调动多个跨行业团队的配合,以及对整个商业系统有了规划性的建立和开发计划,首个IP开发以后也能持续地跟进、升级、迭代。

一个IP是单向的传输,多维长尾的IP是参与性、共建性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薇华曾提到一个观点是,IP宇宙的搭建成功极大地依赖于粉丝的情感投入、注意力投入以及不同层次的智力投入,要让粉丝感觉到作品“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内容自身的质量,还由粉丝的现实交流赋予。也就是说,成功的IP宇宙,离不开观众的互动和传播。

综合来看,IP的生意做好并不容易,尤其是涵盖了多种内容形态的IP宇宙,在打透用户心智、商业变现方面仍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但这个过程就像是种树,只有精心养育、投入后续的精力,树苗才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而参天大树也会发展成茂密的森林。

虽然路途艰难,但带来的结果是好的,洛阳IP已经提供了一个样本,后续需要的是更多行业人士理性入局,能够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和本土文化结合的IP森林。

发布于:广西


对里斯本丸历史的打捞与复盘,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犀利烛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恢宏背景中,里斯本丸沉没的惨剧,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自然无法与列宁格勒保卫战或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件”相提并论。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任何壮烈的正义行动,其底色都是无数普通人的奋斗、挣扎、牺牲。这些普通人参与并见证历史,迎接着历史车轮每一次转动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他们的亲人也承受着容易被宏大叙事忽略,但对个体而言力逾千钧的伦理伤痛。因此,任何一段有价值的历史被埋没或遗忘,对于亲历者而言都是一种轻慢,对于亲历者的后人来说亦是一种精神伤害。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艰难面世,不仅为观众揭开了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还为当年的受难者以及他们的后人发声,使那些被长期忽略的名字浮出水面,使那些血腥的过往被看见、被关注、被讲述。《里斯本丸沉没》使我们在梳理历史的经纬时,不再仅仅注目于庞杂的历史脉络或框架,而是能用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和补充历史的血肉,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历史的粗粝与厚重,进而重新审视并铭记过往,记取那些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沉痛的历史教训。

《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从地理坐标的确定到历史坐标的纵深开掘

《里斯本丸沉没》的情节以定位沉船位置为起始,这一过程就如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中找寻一个精确的坐标,或者在浩瀚的历史版图中锁定一个支点。找到地理坐标,逐步勾勒与这个坐标相关的前因后果,一些历史的碎片被精心拼凑,多个视点的讲述形成交叉互证,一段沉睡的历史逐渐变得立体可感。

《里斯本丸沉没》的创作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年代久远,直接的人证只有两位幸存者和一位当年的施救者,还有一位亲历者的录音资料。导演费尽周折,不惜在报纸上登大幅广告,以寻找当事人的后人和相关历史资料。每当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出现时,制作团队就必须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大量“在路上”的镜头。这些镜头记录了导演方励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四处奔波,进行采访的影像。至于影片中那些一闪而过的镜头,如里斯本丸的海事日志、英军的人员登记册、当年的报纸资料以及采访录音等,相当于只是呈现了结果,并没有如实地记录找到这些资料的全过程。通过这些细节,观众不仅体察了导演抢救历史的初心,以及对于艺术创作坚持不懈的姿态和立场,更能够感同身受于打捞这段历史的艰辛。

电影场景平面效果图。东极岛的渔民搭救落水的英军战俘。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此前,里斯本丸沉没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或者只是作为一场意外事故被一笔带过。导演方励通过深入的挖掘,发现当年那些战俘并非溺亡,而是被人为地杀害,甚至在海面上发生过日本人大肆枪杀战俘的场景。正因为制作团队对于里斯本丸沉没的每个细节作了深入的开掘,进行了周密翔实的走访调研与文献研究,影片的意义早已超出了“重现历史”的层次,而是能够在多个方面完成对历史的重新定性和书写。

结合一些幸存者的访谈和回忆录,影片用“电脑特效+绘画”的方式还原了历史情境,并从动画演变视频中截屏,看起来是以静态的方式展现那些凄惨的历史瞬间,却不期然地使英军战俘在绝境中的各种状态,被定格为凝固的雕像,从而使人性的光辉在质感饱和的油画中一一显现:里斯本丸快要沉没时,英军有人英勇地挺身而出,有人大声歌唱为众人鼓劲,有人将救生圈给了别人,有人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被日本人射杀……与此相辉映的,是中国渔民身上无畏的勇气和高贵的善良;与此相反衬的,是日军享受射杀落水战俘的快意。这些人物不同的选择和行动,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多样,并拷问着关于善恶的界限。

方励(右)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威廉·班尼菲尔德(左)

通过英军战俘后人的叙述,影片还生动地展现了,英军在经历里斯本丸沉没以及日本人的虐待后,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有人会长时间地沉默,有人在梦呓中无意识地使用日语,有人会无端地对孩子施暴,等等。这再次证明,影片的野心不仅在于揭开尘封的历史面纱,更在于揭示历史背后的伤痛,以及造成这些伤痛的民族特性和人性阴暗。

如果将里斯本丸沉没的坐标视为一个辐射点,影片对其射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以不同的力度和角度抵达历史的幽深晦暗之处,并在某一个停顿处,融入深沉的人道情怀和历史喟叹,进而升腾起为普通人的经历立传的坚定意志。

创作目标的位移与深化

2014年,导演方励第一次听闻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时,他涌起了一股创作冲动。这时,他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打捞一段历史,致敬东极岛渔民的英勇与善良。毕竟,面对日本人的凶残狠毒,且当时海面上已是枪林弹雨,东极岛的255名渔民能够冒死救人,称得上是大仁大义,大智大勇,理应得到褒奖。

接受BBC的采访,当被主持人问及这段历史对于导演个人有何意义时,方励的回答比较朴素,他觉得一段被长久忽视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这一立场在导演平静的旁白中得以体现,那是一种客观陈述的语调,收敛了深情,也隐藏了愤怒,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中立的记录者,努力还原历史的原貌。

方励(右)与营救盟军战俘的渔民林阿根(中)

随着素材的搜集,影片的创作目标显然经历了位移和深化。因为,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涉及多个国家,包括日本、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其中,日本人是罪魁祸首,美国人是无辜的肇事者,英国人是直接受害者,中国人则是救人于水火的义士。这段历史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东极岛的渔民来说,他们的义举不应该被忘却;对于英国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来说,这是一段家族记忆,是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经历。讲述这段历史,让这些后人有机会重新认识、缅怀他们的先辈,得到心灵的慰藉。正如导演方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影片不仅仅是给大家讲历史,而是讲人,这是个人文的电影,影片的主要内容讲的都是人的命运,家庭的破碎,两代人的分离,悲欢离合的故事。

从影片的篇幅分布来看,虽然东极岛的渔民应是聚光灯下的关键人物,但影片对他们着墨最少。这不仅因为当年的施救者只有一人还健在,也不仅源于中国渔民天生的谦虚低调,将壮举视为一种日常性的习惯和下意识的道德选择,更因为影片发现了比讴歌善举更重要的主题意义。

影片中篇幅最多的内容是对英军战俘幸存者及当事人后人的采访。这些内容穿插在对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的采访中,同时还辅以历史现场的油画再现与历史资料的并置,甚至将针对同一个人物的回忆进行多视点的交叉并列,从而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剪辑方式,而且将那些沉重的历史记忆,那些后人对先辈的深情追忆,不断进行渲染和强化,将观众置身于那绝望的历史深渊,那锥心的思念之痛之中。

方励(右)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后代家属

虽然,影片出于对当事人后人的尊重,尽可能扩大了采访范围,努力保留每一段采访内容,这体现了一种还原历史的严谨求实态度,但也容易带来艺术上的风险。影片会因为人物众多而失去叙述的重心,也无力在某一个人物身上进行深入探询,观众则会因为如走马灯般出场的人物而目不暇接,甚至失去情感投射的焦点。但是,从人道关怀和情感代入的角度出发,影片认为每一个围绕幸存者或逝者后人而发出的声音,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无论他们的讲述是平淡还是震撼人心,都是历史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次采访幸存者或当事人的后人时,影片都极其用心地展示当事人当年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面孔,鲜活而英俊,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完成与“当下”的遭逢,交织出巨大的历史悲怆感。影片细腻地展现了亲人离世后,留给后人那份绵延不绝的悲痛。有后人心痛地表示,因为父亲的逝去,她度过了一个没有父亲陪伴的童年;影片中还有一个触动人心的细节,22岁的哥哥,成为战俘后预知前途难料,给年仅5岁的弟弟写信,恳请他照顾好母亲;还有一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英国奶奶,她们家唯一的“全家福”,是摄于香港的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中妈妈领着姐姐站在队伍里,而队伍末尾,爸爸拎着一个婴儿篮,其中躺着只有三周大的她;还有一位老奶奶,常常端详父亲送的洋娃娃,寄托着对父亲70多年的哀思。这些细腻而深情的细节,不仅在诠释亲情的分量,更在展示历史惨剧留给后人绵长的、深重的悲伤。

方励介绍画家王浦绘制的电影场景平面效果图。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图

聆听历史的警示与回响

影片深刻地认识到,里斯本丸的沉没,其根源并非简单的战争之罪。真正令人愤慨和不能原谅的,是日本人的卑劣残忍行径。这种行径不能用战争状态或疏忽大意来搪塞,它是一场有组织、精心谋划的屠杀。日本人未按照日内瓦公约标识战俘船,在船只被击中后迟迟不转移战俘,甚至用木板和帆布封死船舱,并在战俘逃生后开枪射击,冷血和残忍得令人发指。更令人愤恨的是,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日本人没有任何忏悔和反思,而是千方百计地掩饰、辩解。《里斯本丸沉没》看起来是在复盘一段史实,实质上是一段深挖惨剧根源、追溯事实真相的侦破之旅。

导演曾前往日本的防卫省、外务省等部门寻求帮助,但影片并未对这个过程进行具体交代。这背后的唯一原因,大概是导演在这些部门遭遇了阻碍和拒绝。随后,导演找到了一位日本历史学家。然而,这位历史学家对于当年日本军人的选择表示理解。因为日本士兵的安全应首要考虑,先转移日本士兵在情理之中。至于英军战俘,如果有逃跑的可能,让他们葬身海底也是无奈之举。日本学者在表达这些观点时,没有犹豫和闪躲,显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这无疑暴露了日本人的普遍心态。还有里斯本丸船长的儿女,他们觉得父亲的冷漠情有可原,因为父亲必须听从日本军人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极不人道,父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抽身而出,不可能去阻止。对于日本人的这些辩解,用“平庸的恶”来概括可能并不切题。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人的常规操作,即将善恶是非问题推诿给民族文化特色,将责任担当置身于个人私利之下。

《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纪录片不仅能够条分缕析地剖析历史,还能够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呈现历史,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真实与深远影响。影片反复强调里斯本丸号沉没时,距离被击中有25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人只转移了日本士兵并将底舱封死,并留下六名士兵负责射杀那些侥幸逃出来的战俘。通过这样的时间梳理和细节强调,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影片的道德指向性,也能深切地体会影片的创作立场。

影片《里斯本丸沉没》不仅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回溯与复盘,也对人性善恶作了深度剖析,更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犀利烛照。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也见证了人性的阴暗与璀璨。同时,影片沉痛地提醒人们正视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货源通网 免费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