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通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疫情防控资讯 >  微淼管理课:管理能力真的是职场小白的升职捷径吗 破解合作办学跨文化下课程思政“协同难”困局


微淼管理课:管理能力真的是职场小白的升职捷径吗 破解合作办学跨文化下课程思政“协同难”困局

发布时间:2024-10-03 17:05:28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微淼管理课:管理能力真的是职场小白的升职捷径吗 破解合作办学跨文化下课程思政“协同难”困局 

微淼管理课:管理能力真的是职场小白的升职捷径吗

跟对的人,走正确的圈子。有的人他们没有背景,却靠自己的实力打拼出一个属于他的天下,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真的不少见,当我们去悲天悯人的认为这个世界就是靠背景和关系才能晋升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成功的路上非常拥挤,很多人比你还努力去提升自己呢?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历史的演变也总是相似的。即便是职场小白,他们仍然可以有快速晋升的方法,只不过你可能尚未知晓。

以我的经验来看,在职场上,如果你掌握了管理能力,那么你就是核心人才,就可以成为老板升职加薪的人选。

但是升职也并不是简单的让你当官儿,多给你发工资这么容易。你需要领导大家,也就是我们日常中所说的管理阶层。

但是如果你没有管理能力的话,这时候便是骑虎难下了。老板已经把你提升了,你不可以拒绝,然而你自己领导不好,大家有可能会把工作搞得一团糟糕。

从哲学上来说,正确的世界观可以指导我们的方法论,,恰当的管理课程,才能真正学得一身本领。

所以我在这里推荐微淼管理课程的课程,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为自己将来升职加薪做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破解合作办学跨文化下课程思政“协同难”困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论述表明,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外合作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类有别于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由中外两所大学合作举办,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园,并能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宁波诺丁汉大学(简称“宁诺”)作为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其特点为全面引入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但这也使学校整体氛围受英国大学文化影响较大,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外籍人士,使学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面临着与国内传统大学截然不同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在中外两种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本文拟从中外合作大学开展课程思政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以宁诺实践为例,对中外合作大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探讨。

宁波诺丁汉大学“溯·照”——河姆渡文化艺术月宣传海报

课程思政的挑战:中外教育理念差异导致“协同难”

中外合作大学因全面引进外方大学(主要是欧美系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在专业课教师的配置上也更加国际化。这些大学要么直接从外方大学引入教师,要么依据外方大学的师资标准面向全球招聘教师,其专业课教师中外籍人士比例一般占到一半以上。在一些新近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中,这一比例甚至超过80%。因此,不少中外合作大学在学术方面难免会呈现外方主导的倾向,这也为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作为我国高校的必修课,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课由中方办学者主导、推进并实施。对于思政教育中如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与学术活动没有直接关联,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外方办学者能够给予理解。但由于课程思政需要直接扎根于各类专业课程,容易触碰到外方办学者和外籍教师的核心关注点——学术工作。因此,中外合作大学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大学的做法,而是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如何解决课程思政与学术自由理念间的“矛盾”。

学术自由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后被许多欧洲国家写入宪法。美国宪法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关于学术自由的相关条款,但社会上有许多第三方部门组织在积极捍卫学术自由,要求保证学者观点能真正代表其研究结论而不必去迎合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大学管理者无权也无资格干涉学者专业功能的发挥。

课程思政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等于需要在课堂上表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并引导学生认同。诚然,在传统大学中,因专业课教师基本为中国籍,其本身就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所传递的思政教育也是自己所认同的观点,是在坦率表达个人见解,与学术自由的理念并不矛盾。然而,对于中外合作大学的外籍教师来说,他们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其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长期浸染在西方国家所形成的,很难在短期内完全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和主流价值观。如果学校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其在专业课程中讲授、传递社会主义理念,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课程思政与学术自由理念存在分歧,是否意味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不能开展课程思政?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实际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并不反对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与专业有关的社会问题或伦理问题,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发表的言论能够代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即可。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虽然我们并不能要求外籍教师都能直接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和制度体系,但中国当今取得的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外籍教师对于中国取得成就的肯定,实际上也间接等于对中国社会相关制度的认同。此外,思政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远,不仅涵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还涉及我国一直倡导的思想品德、法治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等。因此,将此类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也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中外合作大学的专业课教学普遍采用全英文模式,使用的也多为外文原版教材,这让课堂内容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但也存在教学内容与中国现实脱节的现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采取措施,“让专业课走近中国”。实际上,对于外籍教师来说,他们既然选择不远万里到中国任教,对中国所持的态度就基本上是友善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可以积极引导外籍教师将更多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生态中。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使专业课教学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也能促进外籍教师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尊重。同时,这也为外籍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其多元文化视角与教育智慧的舞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共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程思政的宁诺探索:让专业课走近中国

近年来,宁诺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形成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宁诺路径。

第一,关注专业课程内容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课程思政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分类推进。例如,《纲要》提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为此,宁诺商学院开设了“专业课程在中国的实践应用”系列讲座,围绕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管理科学、商业分析、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商务管理、金融学、会计、经济学等9个专业领域分别开设专题讲座,探讨该专业领域知识的中国实践应用。学生除可定期参加线下举办的讲座,还可随时在线上观看讲座的录制回放。此外,讲座的精华内容也会以短视频方式在学校新媒体平台发布,吸引更多关注,提升影响力。

该系列讲座弥补了专业课课程内容的不足,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中国社会、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其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此外,持续提升的影响力也使专业课外籍教师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的实际。这种关注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未来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能更有效地发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

第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教育除了借助专业课主渠道外,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学术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外学术活动也可以成为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之一。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锻炼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宁诺与所在地宁波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共建了文化研习基地,并依托该基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定期开展文创设计大赛和古文化商业推广大赛,鼓励学生围绕古文化制定商业推广计划,并评选优秀项目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3年12月4日,宁波诺丁汉大学“溯·照”——河姆渡文化艺术月启动,宁诺商学院学生制作的文创艺术作品在活动中一一展示。在深入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作品的创作者,也成为河姆渡文化的传播者,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第三,帮助外籍教师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早在1895年,康有为就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推举儒学大师像基督教教士那样传道全世界,发扬中华优秀之文化,竞争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实际上,这也道出了让外籍人士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鉴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外籍教师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缺乏了解,中外合作大学应将自身视作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面向外籍教师开展更多促进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宣传体验类活动。例如,宁诺每年会精心组织一次面向全体学术教师的团建活动,通过活动让中外教师有机会了解并亲身体验宁波周边的优美景色和独特风貌。更重要的是,活动还从传统民俗、特色美食和名胜古迹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切入,激发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增进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除此之外,宁诺还致力于推动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表层向深层次转变,包括对于中国哲学、政治制度等核心理念和精神的理解。学校的中国文化课教研室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一系列研究性讲座,广泛邀请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这些讲座虽主要用中文进行,但会为外籍教师提供英文翻译服务,确保他们能够理解讲座内容。通过这些系统的理论性讲解,外籍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国相关制度的独特优势。相信随着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他们在课堂上会自然而然地引入更多关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容,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第四,凝聚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共识。

事实上,课程思政并不局限于引导学生对于国家政治观念的认同,还包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这些素养品质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可以先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思想道德素养,再与外籍教师达成育人共识,之后外籍教师自然会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素养,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作用。

目前,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已引起世界多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基于各自研究,他们发布了不同文本,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阐释,如美国的《21世纪技能》、欧盟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中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针对诸多版本,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于2016年共同发布《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全面分析了世界上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文本,总结并归纳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普遍关注的核心素养(见表1)。

为践行大思政理念,达成中外育人共识,宁诺吸收了当前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表1所列的核心素养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2020战略规划”(外方主导制定),构建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见表2)。

表2所列的核心素养旨在推动宁诺学生全面发展,自然涵盖思想道德素养,如人文素养、健康素养、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这也正是思政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的素养。该核心素养体系推出了中英文两种语言版本,让中外师生都能清晰了解宁诺学生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一举措的最终目的是为促使中外双方达成育人共识,在有了共同目标后,鼓励外籍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便也成为顺理成章之举。(作者 孙珂系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 “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阳明哲学视角下的中外合作大学‘生活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20220577]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9期)

作者:孙珂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货源通网 免费发布信息